多元動力解決方案 IAA 2022斯堪尼亞車型技術詳解
斯堪尼亞攜14款車型強勢出擊2022年漢諾威國際商用車展(IAA)。受到全場矚目的多款車型和技術均是首次亮相,包括了針對區域運輸的新一代純電動卡車,以及全球首秀的兩款斯堪尼亞全新生物燃氣卡車發動機(分別為420和460馬力)等。
電氣化應用、全新Super動力系統、生物燃氣發動機無疑是斯堪尼亞在本屆展會上的三大產品及技術亮點,為客戶提供了業內最為廣泛的產品選擇,從而實現碳減排目標,以及更佳的整體運營經濟性。
一.斯堪尼亞純電動車型
斯堪尼亞推出的新一代電動卡車有載貨車和牽引車兩種版本,采用R或S系列駕駛室,具有兩種功率輸出和多種軸距可選(適用于牽引車和載貨車),因此使用場景更加豐富。
純電動卡車的電池容量最高達624千瓦時,續航里程因車貨總重、配置和路況而異。配有6組電池、車貨總重40噸的4x2牽引車+掛車組合,高速公路行駛平均速度為80公里/小時情況下,每次充滿電后的續航里程預計高達350公里,因此可以廣泛應用于區域運輸。在相同條件下,一輛車貨總重為64噸的汽車列車,其續航里程約為250公里。
純電動卡車的充電速度高達375千瓦每小時,因此充電一小時,續航里程可增加270—300公里左右。斯堪尼亞40 R或S系列駕駛室的持續功率輸出水平為400千瓦(相當于560馬力),斯堪尼亞45 R或S系列為450千瓦(約合610馬力)。
固定路線的卡車可在其自有停車場或固定目的地進行常規充電。斯堪尼亞在本次IAA展臺上也同時展示了一款配備由CHARIN聯盟提供的MCS快充系統的充電站原型機。MCS標準旨在實現1兆瓦以上的大功率充電,可在駕駛員45分鐘的強制休息期間對長途運輸卡車完成充電。目前,此標準還未完全確定。同時推出的一款安全性頗高的導電插頭,借助車輛上的標準位置,接口能進行自動充電。另外,接口可實現雙向V2X通信(車輛到電網等)。
基于模塊化、可持續性和整體運營經濟性等產品理念,新一代純電動卡車在滿足諸多客戶需求和應用上潛力極大,零排放卡車的運營不再遙不可及,特別是從整體運營經濟性的角度來說,零排放卡車有望超越柴油卡車。斯堪尼亞已做好了所有必要的數字化準備工作,如推動顧問式銷售,提供充電、金融、保險和維保等服務,為新一代電動卡車提供全套的解決方案,更好地助力客戶進入電氣化運輸時代。
對于準備加大純電動卡車投資力度的歐洲客戶來說,CCS(現行標準)和MCS充電解決方案是至關重要的。斯堪尼亞已與幾家全球合作伙伴進行合作,為當地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個性化解決方案。斯堪尼亞母公司傳拓集團已與沃爾沃集團和戴姆勒卡車公司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致力于在歐洲搭建供重型車輛使用的公共充電基礎設施網絡。
二.斯堪尼亞Super動力系統
2021年11月,斯堪尼亞推出了開創性的全新動力系統,生物燃料和普通柴油均可作為燃料使用,可為長途運輸客戶節省至少8%的燃油消耗。
新款發動機平臺的優越性能主要歸功于雙頂置凸輪軸和雙SCR系統。雙SCR系統用于兩次噴入尿素,提高后處理系統的效率。此發動機平臺還搭載一款選配的壓縮釋放制動器(CRB),可提升其制動性能。此外,其搭配了諸多智能服務,如基于實際運營狀況和Scania ProCare的分析以制定靈活的保養周期,并對關鍵部件進行預防性更換。
斯堪尼亞最新款的發動機系列基于全新研發的發動機平臺,其研發投資總額超過20億歐元,這意味著斯堪尼亞內燃機客戶將獲得全面升級的燃油效率、使用生物燃料的能力和提高整體運營經濟性,并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三.斯堪尼亞生物燃氣發動機
基于生物甲烷的可持續交通解決方案日漸受到客戶的推崇,斯堪尼亞因此推出了兩款動力強勁的全新13升生物燃氣發動機(420馬力和460馬力),可滿足包含長途運輸在內的諸多場景需求。
與斯堪尼亞傳統燃氣發動機一樣,新款燃氣發動機只需燃氣和氧氣,無需柴油或尿素。與汽油發動機一樣,燃氣發動機的動力沖程也由火花塞啟動,燃氣在進入氣缸的途中在進氣歧管中進行預混合。
秉持“油井到車輪”的觀點,使用生物甲烷能夠減少高達90%的碳排放。大功率發動機結合儲氣罐(CBG和LBG儲氣罐)解決方案,可實現前所未有的續航里程,滿足運輸公司選擇基于生物燃氣的可持續交通解決方案的需求。
斯堪尼亞負責卡車業務的高級副總裁Stefan Dorski表示:“用于長途運輸的牽引車如果使用液化生物甲烷,運輸重達40噸的貨物情況下,續航里程預計可達1400公里。同時,加氣站網絡也在快速擴大,因此對于計劃停止使用化石燃料以減少碳排放量的客戶來說,燃氣動力卡車已成為強力的替代方案!
新款13升燃氣發動機搭載斯堪尼亞自動換擋系統——最新款Opticruise變速箱(G25)。這意味著駕駛員可享受順暢的換擋體驗,實現舒適駕駛、快速連續換擋。新款燃氣發動機的最大扭矩(見下圖)與其柴油版非常接近。與柴油發動機一樣,燃氣發動機的節油能力同樣出色。
(責任編輯:馬瀚明)